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优秀央企故事丨为了藏家餐桌上的绿色梦想
2022-07-20 人民网
分享:
   

“杨书记,您看,这茬莴笋、黄瓜长得好,菜足够吃了”,四月的一天,藏族村民达洼泽仁正通过视频,向原中国电信派驻理塘县格中村第一书记杨雪苓展示大棚蔬菜长势情况,感谢她用心帮扶为大家建起阳光棚,解决了全村人的吃菜问题。凝视着手机屏幕上满眼的绿,杨雪苓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美丽的高原村落。

遍访藏家不见绿 

“洛绒达娃,我了解一下,乡亲们平时都吃些啥子菜呢?”“杨书记,我们这边主要吃土豆、锅盔、牛肉、糌粑、酥油茶”“这些都是主食啊,我想说的是绿叶蔬菜,比如白菜、黄瓜、番茄那些?”“咱们这里很难吃得上绿叶菜”,说完这句话,洛绒达娃咬着开裂起壳的嘴唇,黝黑的脸上满是无奈。

格中村是中国电信甘孜分公司定点帮扶村,2017年9月,杨雪苓主动请缨任格中村驻村第一书记。这里海拔3600米以上,气候寒冷、氧气稀薄,日常走路都会气喘,走访完一个自然村要花上大半天。有一次,杨雪苓入户验收六改三建项目完成情况,来不及吃饭,被村干部洛绒达娃热情地邀请到家中。看着桌上摆放的土豆丝、土豆牛肉包子、青稞饼,没有一点绿叶菜,杨雪苓忍不住道出了心中的疑惑。

此后,她留心村民的餐桌,并对村民健康情况开展了调查。高原的特殊气候,使得这里除了土豆、青稞外,根本不能种植其他蔬菜。村里到县城没有城乡客运,交通不便,长途运输致使菜品不新鲜,而且价格昂贵,村民们想吃绿色蔬菜几乎成了奢望。

由于长期饮食单一,维生素摄取不足,造成许多村民皮肤和嘴唇干裂,一些村民由此诱发了风湿病、关节炎,深受病痛的侵扰。民以食为天,只有改变饮食结构,才能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可是,怎么才能让村民们吃上绿色蔬菜?杨雪苓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千辛万苦只为绿 

高原昼夜温差大,但是阳光充足,如果修建阳光棚,可否种出新鲜蔬菜?杨雪苓上网查询,多方打听,得知其他高原村落有大棚蔬菜种植的成功经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详细想想,修建一个30平米的家庭型自用菜棚需要花费2000元,全村58户常住户,要10多万元,钱又从哪里来?杨雪苓放松的眉头再次紧蹙起来。

办法总比困难多,杨雪苓当即到每一户村民家丈量种菜用地大小,连夜赶写项目申报材料,马不停蹄到县上汇报情况。她多次奔走在县与村之间,介绍格中村的贫困情况,表达修建蔬菜大棚的设想,讲述村民的愿望。她的坚持与执着,让农牧局的相关负责人深受感动,最终同意拨付11.6万元援藏专项资金用于修建大棚。项目修建完毕,援助单位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

村民大会上,杨雪苓详细讲解了多吃蔬菜的好处,满心欢喜地宣布格中村修建蔬菜大棚的消息,会场炸开了锅。“修菜棚做啥,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吃土豆、糌粑、酥油茶”“让我们垫钱修大棚,后面的款拨不下来怎么办?”“现在说得热闹,修起大棚长不出菜,岂不是花了冤枉钱”……

“党和国家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就是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大家要相信党,也请相信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看着第一书记果断坚毅的目光,听着她掷地有声的承诺,会场瞬间安静下来,片刻后响起热烈的掌声。大棚修建工作很快提上日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半月的时间, 58个大棚全部建成。

心血浇出满眼绿 

大棚建好了,必须让村民们及时种上蔬菜,杨雪苓又马不停蹄地到县农科所争取到蔬菜种子300袋,邀请理塘县农技员曲米,到村指导蔬菜种植工作。杨雪苓陪伴农技员一起到菜棚做现场讲解,菜坑的深度,种子的数量、间距,需要的水量,农家肥的分量……都一一做好示范。在第一书记的督促检查下,在村民上山挖虫草前,全部的大棚都撒上了菜种,播下了希望。

等待总是让人忐忑不安,杨雪苓一头扎进蔬菜大棚,变身成了格中村的“巡菜官”。种子发芽了,菜秧出土了,菜苗拔节了……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给杨雪苓和村民们带来欣喜。有一段时间,杨雪苓发现一些菜苗发黄了,一些菜开始枯萎了,怎么回事?是没有浇水吗?还是营养不良?她心急如焚,33岁的年纪就两鬓染霜,家人在视频里看到她疲惫憔悴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但杨雪苓无暇顾及这些,通过上网查询、咨询专家,邀请农技员到现场诊断,终于弄清了缘由,原来是老百姓把菜棚门关得太严,不透气造成的。找到了问题所在,杨雪苓又挨家挨户走访,叮嘱大家注意温差,白天把菜棚门窗全部打开透气,傍晚关闭所有门窗保温。

在精心的浇灌下,格中村的菜棚终于长出了新鲜蔬菜,黄瓜、莲白、菠菜、豇豆轮番采摘,村民的餐桌变得绿意葱浓,垫付的修建资金也拨付到位,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2019年,时任州委书记刘成鸣到村上调研,得知大棚蔬菜年均为每户家庭减少生活开支1000余元,称赞中国电信的帮扶干部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办了一件实事。

“杨书记,有时间欢迎回村上来看看,大家都很记挂您呢”,说话间,达洼泽仁已经走出大棚,高原的阳光照亮了他灿烂的笑脸,背后的屋顶上,鲜红的国旗正高高飘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