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悬崖上的网红村
朱筠 张佳丽 王学成 王志飞 2025-06-23 人民邮电报
分享:
   

“山与山靠白云相连,坝与坝靠绿水相依。”这句彝族谚语,就是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写照——位于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

从雅安市驱车近3个小时,经过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峡谷、随处可见落石的盘山公路、最长超过10公里的多条隧道,记者到达这座隐匿于千米峭壁之上的彝族村落。

40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而建起的闭塞家园,如今凭借“信息高速公路”,已成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村庄。

骡马道上凿出“信息高速公路”

古路村原名“咕噜村”,听当地村民讲,因为山上经常有石头滚落悬崖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村民最初的出行方式依赖藤梯和藤绳。2003年,当地村民在峭壁上凿出一条垂直高度近1000米、长约4公里、宽度不足1米的骡马道,成为进出村庄的唯一通道。古路村出行难,通信更难。

“以前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主动跟家里联系是联系不上的,因为山里没有信号,只能是我的父亲跑到很远的地方,找一个有信号的位置给我打电话。”对于曾经“移动电话跑着打”的日子,村支书郑望春感触颇深。

1988年出生的郑望春是土生土长的古路村人,中专毕业后,他曾“逃离”大山到沿海城市打工,进过电子厂,当过销售,还干过保安。2012年,他在村“两委”的召唤下回村投身家乡建设。2020年村委换届时,郑望春当选古路村党支部书记。2023年,郑望春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刚回村时,通信条件还很差。有时候看到手机上有几格信号,可电话打出去就没有了,而且经常听不清对方说话,声音断断续续的,碰上急事要打电话,感觉特别恼火。”说起这样翻山头找信号的日子,郑望春愁容满面。

2017年底,随着电信普遍服务的不断深入,“村村通光纤”的春风吹到了古路村。然而,与当初在悬崖峭壁上凿出骡马道一样,要“凿”出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给我们村架设基站的施工人员,就是爬这条骡马道,很多工具都是靠人背上山的,非常不容易。”望着脚下陡峭的骡马道,郑望春感慨道。

这条骡马道有多难走,参与古路村通信建设的中国电信汉源分公司员工曹燕梅感受更深刻。“当时真的很艰苦,覆盖光缆施工用的水泥、砂石都是一点一点背上来的,最难的是癞子坪到斑鸠嘴那一段,一天也就能推进二三十米。”

就这样靠人背马驮,光缆一点一点铺进了古路村。2017年底,古路村一线天、旅游车站、癞子坪开通了有线宽带网络。春节前夕,村民在家中用网络看上了电视。到2018年底,老村委会也开通了宽带网络。

峭壁上“凿”出的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将古路村的美景展示给了外面的世界,也让这个悬崖村吃上了“旅游饭”,摘掉了“穷帽子”。

“村民逐渐学会了网上带货、网络直播,促进了本地特色农产品外销。越来越多的村民看上了网络电视,孩子们通过网上课堂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学。古路村安宁美好的环境通过网络展示给外面的世界,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到村里徒步、旅游,带动了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发展,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2024年11月,一封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的感谢信寄到了北京,写信的人正是郑望春。

“网络架通以后,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望春的喜悦溢于言表,“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村里了,在家就能挣到钱,谁还想漂在外面。”

悬崖峭壁之上演绎“网人新事”

初夏的清晨,网红民宿阿兰之若店主兰绍明早早收拾干净位于半山腰露台上的桌椅,准备迎接慕名而来的游客;微雨的午后,张明贤又和往常一样,放着音乐在自家屋前录起了抖音视频,他们的日常生活已和网络紧密相连。

阿兰之若于2023年10月开业,如今生意越做越好。近些年,来古路村徒步游客的增多,让兰绍明看到了商机,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更让他坚定了信心。

“要开民宿,水、电、网那都是必需的。”兰绍明说,“村里的通信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客人都是在网上看到我们的民宿,从网上下单订房间。现在我们每个房间都有Wi-Fi,客人要打游戏,或者是直播都行,网一点儿也不卡。我们要交的网费也不贵。”

2024年3月8日,几段古路村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出圈”,第二天,便有博主在古路村山口拍下游客排队上山的视频,一天之内,这条短视频收获了上千万播放量。流量带来了人流,也带来了致富的机会。2024年,古路村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日最高接待量约500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0余万元。

“今天下雨没事干,我又来拍抖音看,管他点赞不点赞,我自己拍自己看……”午饭后,张明贤熟练地跟着音乐录起了抖音视频。2022年至今,张明贤已经发布了400多条作品,拥有近1500名粉丝,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网红”。

“妈,你们吃饭了没得,在屋头咋样?”视频刚刚录好,屋里响起了二女儿的声音,张明贤放下手机赶紧进屋,对着屋角的摄像头跟女儿摆起了龙门阵。

今年71岁的张明贤和老伴儿住在村里,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家。村里的留守老人家里都安装了“会说话”的AI摄像头,可以让在外工作的子女随时了解家里老人的情况,能和老人摆摆龙门阵。如遇突发情况,老人还能一键报警迅速联系子女和紧急联系人,以便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现在,古路村摄像头的安装率达到90%以上。村民不仅可以放心出门,还能随时通过与手机相连的摄像头和游客对话,看到游客买了自家出售的何种山货及付款过程。如果需要,可以实时回放半个月的视频。

从前,郑望春打个电话要满山找信号;现在,张明贤随时都可以在家用AI摄像头“隔空喊话”。村里主要道路上的摄像头都汇集到数字乡村平台;防汛重点点位的“户户响”AI摄像头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发出预警……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很多像古路村一样的偏远乡村,越来越多的乡村老百姓享受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通信服务。

2015年以来,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基础电信企业累计实施11批电信普遍服务项目。2024年12月,随着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塔子村开通5G,四川省实现2.6万个行政村5G通达率100%,完成了“村村通光纤、村村通4G、村村通5G”的三步跨越式发展。由中国电信雅安分公司具体承建的古路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乡村与四海靠通信网络比邻。已回村工作13年的郑望春,看着骡马道上不时从身边走过的游客,感慨道自己一直坚信古路村是会发展好的,而红火来得如此之快,信息化网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肯定是将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他们已经计划建立村级电商孵化基地,帮助更多的农家乐吸引到游客,将更多的当地特产销售出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