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下一代互联网、5G关键技术的两个项目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翼云4.0算力分发网络平台“息壤”等六项创新成果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3年版)》,在“2023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26家上榜企业中位列第九……2024年,中国电信在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之路上频频传出捷报。
捷报频传背后,离不开系统性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良性科技创新生态,更离不开高质量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到2023年底,中国电信科技领军人才累计达138人,三年增长392.9%,研发人员数量接近3.3万。
这样一支高水平的通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如何诞生的?从下面几位领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重视人才选拔
今年4月,天翼云终端云产品线负责人段江南,被聘任为中国电信云终端专业首席专家。中国电信集团层面的首席专家数量已拓展至19名。这19名首席专家代表了中国电信主攻的科创方向,承担着国家层面、集团层面重大研究课题或攻关项目,是中国电信打造科技型企业的扛旗者。
在夯实国云底座的数字实践中,段江南率领团队设计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涵盖数据库、中间件、容器、微服务等的PaaS云计算体系,集中攻克了分布式数据库、融合消息、低代码引擎、服务网格等30余项核心技术,破解大型企业“存量应用上云难,新增应用开发难”的问题。
段江南和团队打造的云平台,有力支撑了中国电信IT系统全面上云、业务平台上云,系统性能普遍提升了5倍以上,让中国电信成为全球首家掌握“去IOE”技术的大型运营商。中国电信IT上云的成功树立了央企上云标杆,对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目前,中国电信天翼云已经稳居全球运营商云第一、中国混合云市场第一、政务公有云市场第一、DaaS市场第一。这背后,重视人才、善用人才无疑发挥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聚焦尖端领域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无数科学家用这种精神驱动着各行各业在技术领域取得飞速进步,密码技术就是信息通信业的典型代表。
时间刚走进千禧年,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工程师罗俊,凭着永不言败的精神,承接了因技术路线错误而面临夭折的国家重大课题,硬是在技术上闯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研制出了国内首个千兆级网络加密系统。作为国内最早从事网络加密设备研制的一批工程师,从业20余年里,罗俊主持了近50项网络安全和密码产品及系统的开发与部署实施工作。
在量子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罗俊敏锐地察觉到潮流中的隐忧。在他看来,十年内量子计算就会颠覆传统的密码体系,“量子计算对现有密码体系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阵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企业,中国电信于2023年5月成立中电信量子集团。如何让这家专精前沿科技的企业发挥出实力?中国电信为量子集团定制了一套强调创新性的企业架构,为科创人才的敏捷创新、全面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
加入量子集团后,罗俊的研究把经典密码技术和量子密码技术深度融合,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像是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
在他的带领下,中电信量子集团技术团队基于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成功打造了抗量子密码体系,形成了量子密码全面解决方案。目前,他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面向运营商云网业务的融合量子密钥分发的密码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搭建梦想舞台
和光纤打了27年交道的徐珺,是国内顶级互联网接入技能人才。
在细细的光纤上,徐珺做出了一篇又一篇“大文章”:他创新打造的“四小工具”,让上海电信的光纤暗线穿通率从10%提升到51.6%;他跑遍上海各种房型和场景总结编写的《FTTH现场装维实用教程》,填补了国内通信装维一线施工规范的空白;他敷设了中国第一根隐形光纤,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隐形光缆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
徐珺用专业、创新、执着,为中国光纤宽带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但他的理想并未止步于此。他关注中国通信行业网络装维员工的工作现状,反思国内网络装维工种的专业化程度,并不断思索如何提升这一工种的自身价值。
“总有一天,中国的线务员也能站在国际大赛的领奖台上。”2012年,徐珺写信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呼吁中国能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他在自己的网站分享该项目相关信息,帮助中国首位参加该项目的选手阮维卓获得无油光缆,赠送他穿管器协助训练。
在中国电信的全力支持下,徐珺的理想如今照进了现实。上海电信以徐珺为核心打造的“中国电信上海公司智慧家庭工程师实训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光网安装维护技能人才的重要输出地。2017年,这座实训基地被评为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上海选手培养基地,是国内运营商中第一个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培养基地。同时,这座基地被工信部授予“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部级实训基地”称号,并获得“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称号。从这里走出的光纤宽带专业人才数以万计。
浇筑成才之路
黄云飞是中国电信移动通信首席专家,他见证了国内移动通信技术从“小灵通”到5G的变迁,攻克了移动通信领域多项“卡脖子”技术。他担任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斗+5G高可信时空网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中国电信《5G定制网攻关》《室内低成本覆盖和5G小基站研发》2项重大攻关项目的负责人,研发的5G定制网运营系统、5G小基站、北斗+5G时空服务平台等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他带领团队在业界率先实现了800MHz低频频率重耕,为国家节约了百亿元投资;在广东实现5G SA独立组网全球率先商用,在广东率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5G共建共享网络,为国家的5G战略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他被评为广东省十大“南粤工匠”;2023年,他当选电信行业“大国工匠”;2024年,他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首届“大国工匠”培育对象。
聚光灯下,人们看到更多的是黄云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走进黄云飞的工作室才能发现,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3年,“黄云飞首席专家工作室”被评为“中国电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累计已培养100多名年轻的技术人才。
黄云飞率领的创新团队里,走出了一大批移动通信技术研发的后起之秀,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5人,中国电信星火领军人才2人、集团高级专家8人。近年来团队共获得了中国电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科技成果贡献金奖3项,累计申请专利108件,已获授权专利50件。
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国电信打造的一系列创新工作室、专家工作室,正在为我国通信技术和应用创新培养一支不容小觑的新时代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