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舷窗外云海似蓬松的棉絮翻涌,云南大理州的一幕幕在他的脑海中循环播放:初到高原时晚上每睡两小时不到就会自动醒来,高海拔缺氧让自己能清晰地听到心脏怦怦直跳;几乎每周都要驱车一路颠簸下乡调研;一个个数字经济项目生根开花;即便偏远地区最基层的政府机构也构建出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带不走”的当地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队伍茁壮成长……这片曾经陌生、现在让却他恋恋不舍的土地渐渐远去,那是他奋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他走过的足迹已经深深拓印在那片土地上。
他叫郑兴有,上海电信临港新片区分公司产业数字化中心副主任,2025年1月下旬,作为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电信集团选派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第24批赴滇博士服务团成员,结束了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挂职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一年任期,回到了上海。
作为中国电信集团为数不多的博士后之一,2024年1月21日,郑兴有告别家人,奔赴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彩云之南。“我在电信工作了22年,始终心怀感恩。回望工作和求学之路,从工商管理硕士、企业管理博士,到复旦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都受益于电信的多年培养。于我而言,电信不仅是职场,更是‘导师’和‘引路人’。远赴祖国边疆政府部门工作,代表的是电信干部形象,我绝对不能辜负电信的培养与信任,一定要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所有挂职锻炼任务。”郑兴有说,此次挂职,他走出了熟悉的工作环境,接触到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工作模式,不仅极大地拓宽了视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实事的决心。
数字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郑兴有挂职期间的任务,每一项都充满挑战,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勇往直前,他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撒下汗水和智慧,为苍洱大地的数字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缺氧人”为大理州数据局“充氧”
当得知自己入选第24批赴滇博士服务团,出发的日子已然临近。“家人一开始很难接受,上有老下有小,儿子马上要读高三,这意味着妻子一个人要扛起家里所有重担。当然,家人更担心我能否适应在高海拔地区的工作和生活。”郑兴有说,虽然十分不舍,但经过与家人的沟通,家人还是选择支持他,唯一要求就是“平安归来”。
尽管他平时坚持锻炼,每天都至少要走上10公里。但初到大理州,郑兴有还是要直面高原高海拔地区所带来的挑战。干燥的空气让他鼻腔前两个月时常出血,每一次呼吸都像在与稀薄的氧气较量;晚上难以入睡,经常两个小时不到就自动醒来。为了“强迫”自己入睡,睡不着时,郑兴有就在小区里快走,直到筋疲力尽,这样的“适应期”持续了一个多月。
虽然身体在适应,但工作不能“断档”。初到大理州,郑兴有就接手了大理州数据局的挂牌和筹建工作,2024年2月27日,在帮助大理州数据局完成挂牌之后,就要尽快完成数据局的机构设置、明确“三定方案(定人定岗定绩效)”、人员转隶等相关工作。
这是一项千头万绪的工作,郑兴有从牵头负责撰写大理州数据局内设机构设置报告,到协调州级各有关部门,落实州数据局的筹建工作,直至各项工作全部就位,前后历时10个月。
对郑兴有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局。在以“数”赋能的时代,州数据局的成立为当地带来了数据的力量。
云南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中国”典型案例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项目”就是由他助力大理州申报的,在政府数字治理、科学治湖、技术创新、数字生态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十分显著。
作为分管大理州数字经济领域的负责人,郑兴有多次带队到现场调研,指导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工作。“气象数据对监管和保护洱海非常重要,但云南省气象局仅向省数据局提供数据,我多次和省数据局协调,让州数据局接入省数据局,实现省级数据回流,全面助力洱海数字化监管和保护。”郑兴有说。
现在,州数据局已指导有关单位,累计归集数据达22亿条,数据存储量达2278G,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数据资源池,也在充分释放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潜能。
基层数据治理“从20000到600”
作为大理州数字经济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郑兴有总是在思考:如何让数据真正为基层减负。
2024年9月,云南省数据赋能基层治理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之后,郑兴有积极协助大理州委、州政府,第一时间牵头成立大理州数据赋能基层治理试点筹备工作专班,担任第一副组长,每周定期到基层调研,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各类问题。
几乎每周,郑兴有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大理州所属的巍山县调研,这里也是数据赋能基层治理的试点县。在调研中,郑兴有了解到,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都变成了“表哥表嫂”,经常要上报各种表格,有时没有需要的数据,只能自己估摸。
为了切实有效解决政府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现实问题,郑兴有明确把控表格的数量、质量。“最大的困难是一开始要统计表格,每个岗位、每个部门有多少表格,需要基层员工统计上报,而且不能遗漏。”但这在当地基层人员看来,又增加了额外负担。“挖井的时候也要挑水”,郑兴有和基层人员多次沟通,做通思想工作。
在郑兴有的帮助和指导下,有关专家按期建设好巍山县基层治理数据库,完成了巍山县基层治理数据库环境搭建、省返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县级相关部门的台账数据治理入库等工作。2万多张表格、4000个系统最终精简至600多张表格。
“现在要数据,只要去库里找就可以。”郑兴有说,通过数据赋能,巍山县打造的“一县一库”基层治理试点工作走在全省5个试点州市的前列,为全省全面推广此项工作,输出了先进的做法和经验。
招商引资为经济、就业“添把柴”
在大理旅游必打卡的景区洱海,游客乘坐游船可以解锁心中的风花雪月。但对于郑兴有来说,在旅游胜地大理州工作一年,几乎没有时间去景点玩一玩,如果去景点,也必然是工作需要,洱海上由上海春秋集团运营的游船就是郑兴有通过招商引资,为当地引入的。
2024年5月,趁着回上海参加党校培训的机会,郑兴有带队拜访春秋集团,并邀请他们到大理实地考察旅游项目。郑兴有陪着春秋考察团登上了近4000米的苍山,从苍山脚下的白族村落,到洱海之畔的旖旎风光,郑兴有如数家珍地向考察团介绍着大理丰富的旅游资源。
随后,郑兴有带着考察团的足迹遍布了当地好几个县城,考察了十几个旅游项目,最终,春秋国旅选择洱海游船。2024年11月,大理州政府、大理旅游集团公司与春秋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洱海游船运营、数字文旅项目投资、高端康养客流导入、重点旅游景区合作、旅游包机及航空线路开通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53.5亿元人民币,是郑兴有在分管的招商引资工作中,累计洽谈和引进意向投资建设的资金量,大理州元宇宙文旅项目、大理州算力中心项目、大理州高原特色数字农业项目……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和民生就业,成效显著。同时,郑兴有助力大理州做好项目谋划发展、项目策划储备、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等有关工作,他通过持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有效补齐了大理州项目建设短板,极大地缓解了大理州建设资金压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舍“小家”成就“数字人才大队伍”
无论是筹建大数据局,还是用数字赋能基层工作,抑或是招商引资,都是郑兴有在挂职期间啃下的“硬骨头”。在他看来,这些工作不仅要取得实效,更重要的是要有“长尾效应”。
“我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处理政府公务、出差考察、开会、授课培训,家人曾经来大理探亲,5天的时间,我只在周末陪了他们一天半。”郑兴有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他希望能为大理州培养和打造一支既懂数字经济理论、又擅长数字经济工作实践的高素质数字经济人才队伍。
2024年一季度,大理州委组织部选拔出35位与数字经济工作相关的干部,每个月,郑兴有都要为学员上课,这是一支“长训班”;2024年10月,郑兴有又为大理州委组织部从全州各有关单位再次选拔出来的53位学员授课,这是“短训班”,从10月到12月,郑兴有为短训班学员进行了10次现场培训。
在郑兴有的电脑里,储存着适合各种培训班不同的课件,有的课件200多页,既有宏观形势分析,也有针对云南本地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剖析,这些课件成为他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学员专业素养的“武器”。“不仅要他们懂理论,更要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结束后,郑兴有还要出试卷、批阅试卷,给考试合格的学员发放证书,这些都是郑兴有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完成的。有一次上课,郑兴有突然肠胃不适,但他依然坚持到上完课,才一个人去医院看病。
现在,这些“学员”已经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赋能工作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这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也是郑兴有留给当地的宝贵财富。
“优秀”,是中央组织部和云南省委组织部对郑兴有挂职锻炼工作的综合评价。《人民日报》等央媒和《今日头条》《云南网》《大理发布》等媒体,也曾经多次报道过他服务祖国边疆的优秀事迹。对郑兴有来说,这份责任是炽热的火种,点燃了他对大理州的牵挂与担当。
让他牵挂的,还有上海的家,“尤其是过节,看到万家灯火,我吃着外卖,想着家人,那时的确是有点心酸。”无法辅导即将高考的儿子、错过了儿子18岁的成人礼、无法照顾在上海动手术的老人……一个个遗憾,让郑兴有对家人心生歉意。
人生总有舍与得,他舍下了陪伴家人的时光,却在大理收获了更多的友情。当郑兴有即将离开大理时,当地同事特意做了视频,视频里满是珍贵的回忆片段,有的同事还流泪了。
“我之前不吃辣,现在习惯吃辣了,还特意在网上买了云南的辣椒。”这一段挂职锻炼的岁月,也成为郑兴有继续前行的底气,他将把在大理积攒的能量,重新投入到上海电信工作岗位和事业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