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25岁通服青年的戈壁青春
2025-08-12 中国通服
分享:
   

在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周围黄沙卷过,一座座通信铁塔矗立在望不到边的戈壁滩上,显得格外清晰。有一位年轻人,安全帽在狂风下猎猎作响,强烈的紫外线让他难以睁眼,稀薄的氧气,让他大口吸着气,但仍坚持记录着每一座通信铁塔的线路信息,这是中通服设计院勘察设计人员丁夫鹏的日常工作——线路勘察。

这位来自中国通服的通信工作者,年仅25岁,在西藏工作的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学院派到戈壁派的蜕变。

风沙刻就的通信版图

通信铁塔在黄沙中列队成沉默的坐标轴,丁夫鹏每前行五百米,就要启动一次全景拍摄:先给塔基螺栓拍三组不同景深的特写,再用延时摄影记录光缆在飓风中的摆幅轨迹。当发现7号塔防震锤偏移标准值3厘米时,他脱下冲锋衣罩住手机,蜷在沙丘背面完成20分钟曝光,直到RAW格式照片里浮现出金具微裂纹的蛛丝马迹。

当勘察车在可可西里因沙漠地貌无法前进时,丁夫鹏卸下十多公斤的工具箱徒步前进,这条线路足足有几十公里,他一步一个脚印,每经过一个杆塔,都会举起双手,记录下杆塔上的信息,在屏幕上点下一个坐标,短短一年间在羌塘草原种下四千多个“电子格桑花”。

这些坐标也为后来的各种路线规划、方向指引作出重要贡献。

冰峰上的极限挑战

2024年冬,为了保障部分高原乡村通信畅通,丁夫鹏前往海拔4997米的纳木错高山上维护基站。在大雪纷飞的高海拔环境下进行维护作业,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手里拿着几公斤重的维护设备,没过膝盖的积雪,前往目标基站的每一步都很艰难。

下山后,丁夫鹏靠着车上准备好的氧气瓶缓解高反症状。看着照片中基站背后宛如蓝玉的纳木错,以及藏民们淳朴的“谢谢”,他觉得一切值得。

格桑花绽放的数字春天

丁夫鹏的巡线包里有三件“法宝”:登山靴、氧气瓶、望远镜。为给5G基站选址,他曾在72小时内在平均4000米海拔上翻过26座山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因为脚下的每一步,都是帮助藏民连接外部世界的“信息桥梁”。

以往,当暴雪天气来临,拉萨当雄县的藏族少女洛桑就会被困在家里无法上课,如今中国通服在这里建设了基站,带来了“教育云网”,让她实现在家里“上网课”。

一年间,丁夫鹏的足迹覆盖青藏高原18万平方公里冻土。当5G信号照亮布达拉宫金顶,当区块链溯源技术守护着三江源虫草,这条由钢铁与信念铸就的信息天路,正托起古老高原奔向数字文明的星辰大海。他按在巡检报告上的每一个红印,都是通信铁军刻在云端的誓言。

从高原冻土到江河源头,丁夫鹏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奋斗华章。在中国通服还有许多像丁夫鹏一样年轻的勘察设计人员,他们是助力通信的一线勇士,是他们的坚持不懈,让人迹罕至之处亮起信号的“灯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