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达里雅布依新村的“金胡杨音乐农家乐”里,放暑假的大学生娜迪热·牙森正帮母亲拍摄短视频,介绍传统美食库麦琪(一种“沙漠烤饼”);新疆和田县万亩设施农业基地里,智能设备一应俱全,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于田县阿勒热乡的沙漠玫瑰已采摘完成,被加工成食品、精油等,通过网络直播销往全国各地……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作“死亡之海”,横亘于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以南。今天,一座座基站矗立在这片无边大漠,信号通达“死亡之海”。这里,正在成为一片希望的绿洲。
最后的沙漠部落”迎来智慧生活
“我妈妈经常拍抖音视频分享村民的日常生活,最火的就是她制作库麦琪的视频,很多游客来了都要点上一个尝尝。”一放暑假,在广东读大学的娜迪热·牙森就回到了老家,帮着自家的“金胡杨音乐农家乐”招待游客。
娜迪热·牙森的家在新疆和田于田县城北部约90公里处的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新村。2019年,娜迪热·牙森一家才搬到这个距离县城更近的新村。此前,他们居住在被称为塔克拉玛干“肚脐眼”的达里雅布依老村——那里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沙漠部落”,村民住在用胡杨、红柳搭建的笆子房中,世代以放牧为生。
“小时候在老村生活非常不方便,住的是土房子,喝的是河里打的水,也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村里没有信号,电话都打不了,更不用说上网了。”回忆起在老村的生活,娜迪热·牙森露出一抹苦笑。
2019年,达里雅布依整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16户村民陆续搬入克里雅河畔的新村——平整的柏油路直通村里,学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沿路排列,一排排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屋内干净明亮。
新村落成的同时,通信建设者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基站,中国电信和田于田县分公司装维人员艾力·咯迪尔就是其中之一。
和田有句流传颇广的谚语:“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连续的风沙,是通信建设最大的障碍。艾力·咯迪尔现在回忆起来仿佛嘴里还有沙土的味道,“我们每次出去施工都准备两个帐篷,一个帐篷挡风沙,一个帐篷放工具。”
历时1个多月,基站建好了,信号通了!“开通3G基站的时候村民都很高兴,把家里舍不得吃的酸奶、西瓜送来给我们吃。”艾力·咯迪尔告诉记者,很快,4G基站建成,去年,5G信号也覆盖了新村。
一步跨越千年。从沙漠腹地走来的达里雅布依村人,在新村彻底告别了无通信信号、无长明电的“原始生活”,一步迈入智慧生活。
如今的达里雅布依新村,网络信号始终满格。村里两层的青灰色小楼住着4户村民,其余房间则做起了民宿。借着信号满格的高质量网络,村委会开始在线上推广民宿,村民也学会了通过短视频、直播吸引游客。
求医问诊也更方便。于田县医共体总院达里雅布依乡分院里,艾力·咯迪尔正在调试远程会诊系统,为将来的远程诊疗打好数字基础。
眼下正是梭梭树白粉病高发期,村里的农业技术员用上了“智慧法宝”,借助DeepSeek“农业专家”开展病虫害防治。
克里雅河边,5G水文监测站能够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实现了无人值守、全天候运行。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宽带,能看网络电视,随时随地都能打视频电话,还能网购,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日晒稍弱,艾力·咯迪尔就背上工具包去村民家里检修宽带。
“死亡之海”开出“致富花”
“欢迎大家来到古丽的直播间,今天我又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的大马士革玫瑰,你们看这个玫瑰花多漂亮……”记者来到于田县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时,27岁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正在直播间向网友介绍当地种植的沙漠玫瑰。
“沙漠里还能种玫瑰?”许多来到于田的游客和记者一样发出这样的疑问。
于田县种植玫瑰的历史十分悠久。这里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这样的环境为当地特殊的沙漠玫瑰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这种玫瑰耐旱、耐盐碱能力出色,且根系发达,尤其是侧根生枝发芽快,能够有效固定沙丘、防止水土流失。
2020年,大学毕业的如克牙木回乡跟随父亲种玫瑰。“我们种植的大马士革玫瑰,每年5月开花,花期只有一个月,种植成本比较高,所以价格也比其他玫瑰花贵,之前并不太好卖。”如克牙木说。
如何让沙漠玫瑰“走出去”,既能治沙又能致富?
短视频、直播带货正火热,如克牙木就想试试直播打开销路。2023年,她开始在网上自学拍视频介绍家乡的沙漠玫瑰,并尝试通过直播销售玫瑰制品。
大片玫瑰花田里,如克牙木光着脚踩在沙土间,一边采摘玫瑰一边直播,一下子吸引了大量关注。“直播效果特别好,视频播放量超过了百万。”如克牙木开心地告诉记者,她收获了大量粉丝,还在网上接到了7吨的大订单,“为了这个订单,我们花了三天三夜备货。”从那时起,合作社的玫瑰“走出了”大漠,直播间的订单越来越多。
为了保障直播,中国电信和田于田县分公司专门给合作社拉了千兆光纤,开通了5G网络;每年沙漠玫瑰盛放时节、玫瑰风情文化旅游活动期间,都针对主会场万人聚集、线上直播制定专项通信保障方案,确保活动期间信号网络畅通、直播稳定。
现在,合作社种植着3000亩玫瑰花,如克牙木也已经是合作社的销售经理。“今年玫瑰花的价格是去年的两倍,产品销售很好,库存都要空了,供不应求。”望着眼前的玫瑰花田,如克牙木开心地说。
“数字天路”通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不仅开出了“致富花”,也结出了“幸福果”。
走进和田县的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排排拱形大棚在沙漠里整齐排列,绵延数公里。从2020年起,新疆盛世华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历时3年建成占地1万亩、含1000座大棚的戈壁设施农业基地。如今,这里年产蔬菜7万吨,不仅满足和田本地餐桌的需求,还销往喀什等地。
沙漠昼夜温差大,温室调控是个精细活,少不了智慧农业的应用。这里都是智慧大棚,室内自动温控、水肥一体化、太阳能储热供热系统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每天,员工姑丽仙·依明通过手机就能轻松掌控大棚的各项环境指标,无论是水肥比例、土壤湿度,还是智能灌溉系统的运行,都能实现精准控制,确保蔬菜在最佳的水肥环境中茁壮成长。25岁的姑丽仙·依明来自当地农民家庭,与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不同,“通过手机远程操作,就能精确调整棚顶棉被的高度,有效调控棚内温度;灵活设定蔬菜的光照时间,为蔬菜的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现在种地轻松多了”。
沙漠里建起智慧大棚,离不开通信网络的支撑。为保障基地智能设备运转,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在周边建成3个4G基站和两个5G基站,覆盖率高达99%以上,即便是大棚深处、角落等信号易受遮挡的区域,也能稳定接收网络信号。“目前该区域平均下载速率达325Mbps,农业生产中土壤情况监测数据、作物生长影像、智能设备指令等各类信息都能实现毫秒级传输,既避免了数据延迟导致的决策偏差,也为远程控制灌溉系统、无人植保机等智能设备提供了流畅的网络支撑。”中国电信新疆和田分公司副总经理侯磊介绍。
大漠通信不易,非有志者不能至也。11年来,新疆累计实施11批次电信普遍服务项目,总投资达113.5亿元。通过不断加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疆行政村及兵团连队宽带网络已实现全覆盖,农村及边境偏远地区通信网络发展迈上新台阶。
如今,“死亡之海”也不能阻隔信号。记者离开沙漠前,艾力·咯迪尔又背上工具包去沙地里巡检光缆了。风沙渐起,他要确保这里的信号始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