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中腹地的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晨光穿透安全帽的网格,郝文明蹲在电缆沟旁,用游标卡尺反复丈量接地扁铁的搭接长度,工装口袋里的《电网输变电工程监理业务指导手册》边角已磨得发白——这是他扎根能源监理领域二十年来的日常。作为安徽通服博达咨询首位正高级工程师、合肥市D类领军人才,他用三个“十年”书写通服人从技术突围到生态构建的匠心传奇。
白手起家,打造王牌之师
2008年深冬,郝文明盯着投影仪上“电力监理业务空白”的标注,指尖叩击着桌面:“没有资质,我们就自己考;没有团队,我们就自己带!”在那个通信监理占据绝对主导的年代,他带着6名平均工龄不足3年的年轻人,开启了电力行业的破局之路。
首战便是安徽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这是当时安徽通服建设的电压等级最高的电力项目。当施工单位按传统工艺完成接地网敷设时,郝文明在检测中发现接地电阻值偏离设计值0.3Ω。“必须返工!”他的坚持引发争议,施工方拍着桌子质疑:“我们干了十几年都这么做,你一个‘门外汉’懂什么?”郝文明没多言,带着团队连续72小时蹲守现场,用红外热成像仪扫描2000余米接地扁铁,最终在一处隐蔽焊点发现氧化层隐患。他指出“双面施焊+防腐涂层”施工工艺要点,要求逐段整改。当复测数值精准达标时,施工方负责人竖起大拇指:“通服的监理,真较劲!”
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让郝文明在500千伏变电站建设质量监督专家领域颇具声望,多次以特邀专家身份参与多个500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在保守与创新的博弈中,他力排众议推动《10千伏配网交付标准》落地。有人劝他:“按老办法做最稳妥,何必折腾?”他却翻开笔记本:“按照这套标准配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能减少10%,这折腾值得!”
从编写通报首份监理手册到构建“高电压等级”技术体系,他累计开展23期培训班,培养出12名电网监理专家、32名新能源工程师,这支当年的“七人小队”,如今已成为安徽通服能源监理的“王牌之师”。
从领路人到播种者,传承工匠精神
海拔1200米的大别山,郝文明的登山杖戳进松软的腐殖土,裤腿上还沾着前夜抢修时的泥浆。2023年台风“杜苏芮”过境期间,他接到某光伏电站支架受损的紧急通知,凌晨三点带着团队驱车4小时进山。
“支架偏移超过5厘米就有坍塌风险!”暴雨中,他攀着摇晃的爬梯逐排检查2000余组支架,安全带在胸前勒出深痕。当最后一组支架加固完成时,天边泛起鱼肚白,年轻工程师小吴递来矿泉水,发现他的右手掌已被钢索磨出血泡。“郝工,您歇会儿吧!”小伙子嗓音发颤。“等全部验收完再说。”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又走向下一排光伏板。
在安徽某储能项目现场,95后监理员小陈因经验不足漏检了一处电缆标识牌缺失问题。郝文明没有当众批评,而是带着他重新走了一遍2公里的电缆沟,每经过一块标识牌就停下来讲解:“这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紧急处置的生命指南。”返程路上,他从背包里掏出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第一次漏检时记的教训,现在传给你。”如今小陈已能独当一面,他总说:“跟着郝工跑现场,学到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把‘责任’踩进泥土里的态度。”
2015年,国内光伏行业遭遇冲击,行业产能利用率跌破60%。博达能源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0%,有人劝郝文明转投通信老本行,他却坚定地认为:“‘双碳’战略是未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冬天里播种。”
那段日子里,他把会议室变成课堂,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开展技术沙龙。从《储能系统安全规范》到《新能源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他带着团队啃下30余本专业书籍。在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两套笔记本:一本记录着行业前沿技术,另一本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团队成员的成长轨迹。“小周擅长数据分析,该往智慧监理方向培养;老陈有施工经验,适合带EPC项目……”
如今,这支在行业寒冬中淬炼的团队,已培养出15名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获得专利及软著12项,2024年能源业务中标额突破5000万元,客户复购率达85%。当年轻工程师们捧着“全国电力建设优秀监理企业”奖牌时,郝文明指着远处的光伏电站:“你们看,当年播下的种子,终于长成了‘太阳的粮仓’。”
如今,当新一批年轻监理员踏上征程时,郝文明送给他们每人一本《能源监理现场操作手册》,扉页上写着“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责任。”这或许就是通服工匠的精神密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生的热爱与坚守,把每个“不可能”写成“可能”,让每个“脚印”都成为照亮未来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