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让信号里的笑脸更多
2025-07-29 湖北公司
分享:
   

韦敬,中共党员,2020年7月参加工作,黄石电信公司云网无线优化专业首席工程师,现任云网运营部无线网络维护及优化主管。

清晨五点的露水还凝在草叶上时,韦敬的登山靴已经叩响了海拔400米的山径。他的帆布背包里装着全站仪、信号测试仪和三天量的压缩饼干,背包带在肩膀上勒出深深的红痕——这是他连续第五天来勘测基站位置。

翻山越岭,只为最优方案

韦敬的工作日志边缘早已被汗水浸得发皱,纸页间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候选站点的经纬度、遮挡物和村民协商情况。3月的山风还带着凛冽的寒意,他扒开齐腰深的灌木丛,额角的汗珠刚渗出就结成细冰晶。“东南坡第3个点位,东南方向有三棵马尾松遮挡,需要砍伐或移位。”他对着录音笔报出数据时,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瞬间消散。

第五天正午,炽烈的阳光顶头,当他在山腰一处背风的岩石后测出98%的信号覆盖率时,突然蹲在地上笑出了声。这个被他戏称为“Goldpoint点”的位置不高不低刚刚好,能让信号像水流般漫过三座相邻的村庄。带着喜悦下山时他才发现,裤腿被荆棘划开了七八道口子,膝盖早已在反复攀爬中磕碰得淤青发紫。

一年四季,这样的勘测,成了韦敬的工作常态。4月梅雨季节,他踩着泥泞在茶园里测绘,胶鞋陷进烂泥里要费全身力气才能拔出;7月酷暑天,他扛着20斤重的设备在竹林里穿梭,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在衬衫上洇出大片盐渍;11月立冬后,晨雾中的铁塔爬梯结着薄冰,他系着安全绳在高空校准参数,睫毛上都凝着细碎的冰粒。

“每个环节都是‘多米诺骨牌’,必须严丝合缝。”韦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杆塔施工时,他兜里总揣着个温度计,超过35℃就强制工人歇工,自己却顶着烈日检查每颗螺丝的扭矩;为更快地开通基站,在用电报装环节,他拿着一份流程表指南奔波于电力系统,将原本1个月的审批时间,盯到7个工作日就处理完毕。

严苛施工,精益求精

“再偏西5度,信号覆盖能多200米!”山下同事的实时反馈通过对讲机传来时,韦敬正趴在铁塔平台上调整天线。望远镜里,三公里外的陈家坳村正炊烟袅袅,那里有23户人家等着这缕信号。

校准仪显示,当前角度下信号衰减值是7.3dB,而向西微调5度后,理论值能降到4.8dB。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意味着山坳里的养鸡场能实时传输温湿度数据,村里的孩子们能流畅地上网课。韦敬和技术员小张一人扶着天线底座,一人转动调节螺栓,每动一下就喊停读数,整整用了47分钟才完成校准。

从选址复勘到光缆熔接,每个环节都浸透着这样的较真。设备安装时,韦敬创新使用“水平仪+铅垂线”的双重校验法,确保机柜垂直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信号优化阶段,他带着团队在村里走街串巷,记录每个角落的信号强度,光优化日志就记满了三个笔记本。

技术有温度,信号连民心

第一个打通视频电话的是留守儿童念念。当手机屏幕里出现妈妈的脸时,小姑娘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惊喜的尖叫,举着手机在晒谷场上转圈奔跑,身后跟着一群好奇的伙伴。韦敬站在一旁,悄悄抹了把眼角——这比任何验收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更让他难忘的是李大爷的故事。独居深山的老人患有关节炎,以前看病要走两小时山路。5G基站开通那天,村医带着平板电脑上门,通过远程诊疗系统连线县医院专家。当屏幕那头的医生说“按时吃药就行,不用来县城”时,老人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攥着韦敬的手不住地感谢。

这些瞬间被团队成员用手机记录下来,存成一个叫“信号里的笑脸”的相册。有果农对着视频向收购商讨价还价的认真模样,有妇女们跟着直播学刺绣的专注神情,还有孩子们在网课上举手回答问题的雀跃姿态。“信号格每多一格,他们的世界就大一圈。”韦敬翻着相册说,语气里满是温柔。

破谣言、赢信任,走进人心比爬铁塔更难

某村的施工就曾因谣言陷入停滞——有人说5G信号会影响庄稼生长,甚至传出“基站建在哪,哪户就会生病”的荒诞说法。施工队刚挖好地基,就被情绪激动的村民围住,施工不得不停顿。

那天晚上,韦敬把铺盖卷搬到村委会办公室,连夜联系市公司技术专班。第二天一早,一辆装载着电磁辐射检测仪的工程车就开到了村里。“大家看,现在测的是手机信号,0.3微瓦/平方厘米;这是微波炉,工作时是200微瓦;基站呢?”他举着仪器走向刚立起的杆塔,“只有1.2微瓦,比晒太阳还安全。”

连续三晚的驻村科普成了特殊的“乡村夜校”。技术人员用动画演示5G原理,村支书用方言讲解政策,韦敬则带着村民做趣味实验。最后一晚,有村民怯生生地问:“话费贵不贵?”韦敬笑着掏出宣传单:“5个人话费只要139元,还带AI应用,划算得狠!”

当施工队重返现场时,几个曾带头阻挠的村民主动过来搭手。有个大爷还拎来一篮核桃:“韦师傅,对不住,是我们糊涂。”韦敬知道,这篮核桃比任何锦旗都珍贵。

5G是新时代的农具,刨出数字良田

两年来,韦敬和团队在黄石山区竖起了47座铁塔。每座铁塔脚下,都有类似的故事在发生:木耳种植户用上了智能温控系统,民宿老板学会了在线预订管理,就连最偏远的药材种植基地,也通过5G+无人机完成了农药喷洒。这些变化印证着韦敬的话:“我们多爬一座山,老乡就少走十年弯路。”

群山无言,基站为证。当夕阳为铁塔镀上金边时,韦敬正带着新入职的技术员勘测下一个站点。年轻人问:“韦工,您爬过这么多山,觉得哪座最难?”他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认真地说:“还没爬的那座。”

在这片被5G信号重新编织的土地上,无数个“韦敬”仍在翻山越岭。他们的脚步踏过泥泞,他们的汗水浸润土壤,最终让数字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结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果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