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战地电波传承火种 新时代应急通信汲取不竭动力
周序 2025-09-04 人民邮电报
分享: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岁月荏苒,山河无恙,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从未被遗忘。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正是依靠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通信线路,无数重要信息得以及时传递,为防空部署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看不见的“防线”。

通信“生命线”的起点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福源山庄背后,有一处隐秘的山洞式电台遗址。这座电台始建于1937年,落成于1940年,由四条隧道构成。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敌机轰炸,电台的所有设备均隐藏在山体隧道之中,对外高度保密,这里作为山城的重要通信枢纽,在暗中默默运转。

“当时正值重庆大轰炸期间,这座电台对防空通信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电信重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电台遗址

电台设备

通过遗址内保存的落成石碑可以确认,该电台曾是原国民政府交通部专门建设的无线发话台。作为抗战大后方通信“生命线”的一部分,这个珍贵的通信遗产见证了我国信息通信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由于长期涉密,这处电台遗址并不为人所知。新中国成立后,电台遗址移交邮电部门管理,如今由中国电信重庆公司负责日常维护。

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将这座电台遗址列入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信息通信行业)名录,全国范围内仅20处通信遗产入选,重庆信息通信行业仅此一处。

这份荣誉既凸显了遗址的历史价值,也让沉寂多年的“战地电波”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守住旧址 留住历史

“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通信遗产保护好。”

近年来,重庆公司将该遗址的维护纳入日常工作,安排专人定期巡查隧道及周边环境,清理杂草淤泥,检查结构稳固性,确保遗址安全无虞。该遗址是重庆市保存最完好的抗战通信遗迹之一,1至4号隧道的洞口、露天步道、机房和休息室以及奠基碑和落成碑等设施保持完好,各隧道入口加装了铁门,隧道内安装了照明设施,石碑上方设置了防雨遮棚。遗址现场还设置了简介牌,对4条隧道的布局结构和历史背景予以说明,供参观者学习了解。

现在,重庆公司一方面积极筹备将遗址申请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完善法律层面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组建专业团队,制定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并持续征集相关实物和史料,让尘封的通信遗产焕发新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空天地协同 构筑通信“生命线”

抗战时期播撒的“通信火种”,正在新时代转化为应急通信保障的不竭动力。

2025年初,中国电信成立专业的中电信应急通信有限公司,并在重庆等地设立分公司。重庆公司对原有的机动应急通信局与中电信应急通信公司重庆分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统一运作,打造出一支听党指挥、创新领先、能力一流、社会认可的应急通信保障力量。

目前,重庆公司配备各类应急通信保障车辆18辆,包括卫星基站车、短波电台车、卫星通信车、应急发电车等,前置部署于渝西、渝东南等区域,同时还拥有系留式通信无人机、视频侦察无人机、卫星便携基站、天通卫星电话等装备。依托空地协同的技术手段,重庆公司基本建成了空中有无人机巡航、天上有卫星链接、地上有光缆和基站覆盖的立体应急通信网络。

在历次重大任务中,这支应急通信“尖兵”屡经考验:无论是服务大型赛事活动,还是驰援洪灾、山林火灾等灾害现场,都能第一时间架设通信“生命线”。

为全面提升实战能力,重庆公司还常态化开展各类应急通信演练,从区县防汛到跨省联动再到川渝联合演练,不断锤炼队伍技术和协同能力,在新的征程上履行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