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赤峰市松山区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昔日的“碎片田”“望天田”逐步变为“高产田”“智慧田”,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初夏时节,走进松山区夏家店乡东新井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数台大型机械开足马力平整土地、开挖管沟、整修道路,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土地都是碎片田,种地成本高,效益还不好。实施高标准农田土地整合后,田地规整、道路相通,便于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如今这5300亩的农田成了‘抢手货’,村民每亩地流转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900元。”东新井村党总支书记张士民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坡改梯”、蓄水补灌、智能节水灌溉、数智化监管体系等模式,能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亩均节水50%、节肥20%、节药15%、节电30%。项目建成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明显提升,亩均粮食产能可增加10%到20%,部分区域实现“吨粮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务工。“通过村级股份合作社与施工单位对接,以工代赈,施工期一个月,村民每天平均收入150元。”张士民说,村民们不仅获得了劳务报酬,还学到实用技能。
在二道坡村已建成的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只见田成块、路成网、渠相连,数米高的监测装置和水肥灌溉系统分布于田间地头。苗情长势、气候气象、虫情虫害、土壤墒情等信息通过这些装置实时监测,并回传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和农户的手机里。
“去年我家的200多亩地被划进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收成从亩产500斤提升到600多斤,种植方式的改变,有效提升了产量。工作人员还指导我们在手机上了解施肥、浇地等信息,确实方便多了。”村民打开手机小程序,查看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数据,实现对作物根部水分状况的全面掌握。
“智慧农业平台”以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多模式灌溉,进一步提高节水节肥效能,降低人工成本,确保农作物在最佳水肥环境下生长。“种植作物省水、省电又增产,去年我种的玉米每亩地增产100多斤,每亩地节约水费50多元。收成、收入都提高了,心里踏实多了。”不少村民对智慧农业充满信心。
据了解,村民们所说的“智慧农业平台”是由赤峰电信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数智化监管体系。中国电信赤峰分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内蒙古赤峰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应用”成功入选中国互联网协会2024年度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特别推荐案例。中国电信赤峰分公司发挥数字技术和云网融合优势,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结合,不断拓展智慧农业平台的新场景、新应用,更好地发挥数智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5年,松山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通过春季有利时机抢抓建设,能够完成高标准农田项目旱作6万亩、水作12万亩,其余建设任务在今年秋季完成。”松山区农牧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孙秀军说。
从“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松山区主动融入全市农牧系统发展大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助力赤峰加快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