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通讯博物馆:让科学与观众零距离
2019-12-20 人民日报海外网
分享:
   


图片来源:澳门通讯博物馆

澳门通讯博物馆依山傍水,坐落在马交石山顶。或许是毗邻始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马交石炮台的缘故,设计者将它打造成了堡垒模样。它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启用,集中展示数百年来融会中西特色的澳门邮政及电讯发展史。一个细雨绵绵的上午,记者在通讯博物馆馆长黄锦欣和经理王安仪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座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

底层展厅正在展出“新加坡·过去和现在”,这是一个巡回展,澳门是最后一站。澳门与新加坡自古来往密切,展览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同是华人为主的社会,彼此间相同和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

澳门邮政成立于1884年,在此之前只有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邮政所。二楼展厅四周的展品,承载了澳门邮政发展的记忆:1910年第一个伫立澳门街头的邮筒(这是澳门最早的6个邮筒之一);上世纪50年代邮差派发信件的单车;计量邮袋重量的邮秤,以及数十年前邮政总局大楼门前电话亭内的投币电话机。这里还有当时最先进的西门子电话交换机,它们自1929年从上海买来后,一直为澳门人服务到1983年,现在则在这里向下一代直观教学,站好最后一班岗。

按照规定,万国邮政联盟的所有成员都要提交自己发行的每一套邮票,同时也能得到其他成员的每一套邮票。因此,澳门通讯博物馆因为邮票太多而无法全部展出,大部分邮票做成电子展示,参观者可以按主题或国家搜索查询,然后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传播科学种子

二楼和三楼是电讯展区,也是博物馆中最具互动性的区域。除了展出与邮政局历史发展相关的电讯设备外,还有以电磁、静电、电报、电话、无线电广播、模拟电子和数码电子等为主题的科学展品,让参观者了解通讯媒介及技术的发展进程。

互动教室里,来自广大中学附小的同学正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辅导下做手工;另有一拨参观学生则正在制作明信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只有30多人,但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了全馆所有的展示、参观、互动项目,其中超过80%的部分都是可以互动的,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今年5月在韩国举行的2013年亚太科技中心网络理事会年度大会上,通讯博物馆自行开发、制作的科学示范“光与颜色”,获得了创意科学传播奖。

“零距离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的“招牌”项目,服务内容和时间由学校与博物馆协商,包括适合任何年级学生以及专为学校的纪念日或开放日安排互动游戏、小型工作坊和科学示范的“博乐校园”、“校园驻展”等,将流动展览带到校园。

鼓励实践创新

参观通讯博物馆使用的是电子门票卡,它不但可以记录参观者进入和离开的时间,玩过的项目,还可以使用电子门票卡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邮票、拍照制作明信片、合成电子照片、驾驶电子模拟水陆两用飞机。

当年飞行员就是驾驶着这架西科尔斯基S—42型水陆两用机从马尼拉飞抵澳门,参观者模拟驾驶时,可以从模拟飞行器外的大屏幕上观看到澳门的美丽景色。对于完全没有飞行经验的人来说,操纵驾驶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在短短的“飞行”途中,飞机两次倒栽葱般直插地面。

博物馆为幼稚园的小朋友设计了“我是一封信”的互动游戏,用60分钟的时间,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人们要写信,又该往哪儿寄。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则可参与“最佳邮差你做得到”活动——参观邮件处理及派递中心,同样,也以一封寄给外国居住亲友的信件为例,讲述寄往外国的信件一定要用当地通用的文字书写姓名、地址,也邀请学生们分组扮演邮差,利用拣信架分拣混合或指定的国家和文字的邮件。

在三楼的各种展示设备和小实验中,参观者可以看到电在通讯中的作用以及电学的发展历程。这里有最早期的“听筒加线绳”式的电话机。

馆长告诉记者,博物馆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占了开办7年来共接待21万多人次的六成以上。一名小学生拿着亲手制作、印有自己头像的明信片兴奋地说,这感觉太神奇了,要到一楼把它寄回家然后珍藏起来。“这是科学的摇篮,这是梦想的起点。”一名高中同学参观后留下了这样的感言。相信这既是同学们参观澳门通讯博物馆的收获,也是博物馆开办的出发点。(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