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电报(四)
黎烈军 2020-08-14 《邮电文史》
分享:
   


清朝电报局房(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清王朝衰败腐朽、内忧外患交相困逼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积极倡导、主持并推动中国近代电报建设,冲击了人们的保守观念,中国近代电报事业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并形成全国规模的电报网络。李鸿章办电报的历史功绩是不能低估的。

第一,李鸿章办电报,开一代风气,进一步冲击了人们长期固守的“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把学习西方运动引向深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的浓烟消散后,绝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明显反应,继续做着“天朝大国”的迷梦,抱定“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视西方先进文明为“奇技淫巧”,固步自封,拒绝向西方学习,19世纪60年代后,虽然因为蒙受了洋枪洋炮带来的巨大耻辱而不得不默认了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军事工业,但对从西方引进的其他事业诸如电报依然不能接受。1865年5月英商利富洋行擅自在上海川沙敷设电线,该地乡民以此项杆线“至关风水夕’,“将所设杆线尽行拆毁”,“并谓某姓已受风水之障碍,无端暴病而亡,要求洋行偿命”㉙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给光绪上了一个奏折,极力反对中国办电报,声言:“电线一事,可以用于外洋,不可用于中国”,中国要设电报,只会使“人心震动”,老百姓“铤而走险”。他说:“铜线之害不可枚举,……夫华洋风俗不同,无为之也。洋人知有天主、耶稣,不知有祖先,故凡人人教者,必先毁其家木主。中国事死如生,千万年未之有改,而体魄所藏为尤重。电线之设,深人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坟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㉚当时“缙绅之士,多因循巽懦,故步自封”,反对电报之议甚嚣尘上。李鸿章以在办理洋务和对外交涉中对电报的认识,“攘斥众议,力主自强运动”㉛,坚持主张办理电报,于是第一批电报线首先在他的辖区内兴办起来。紧接着,电报通信之快捷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加上李鸿章的积极倡导、推动和影响,社会风气大开,全国各地电报次第兴办起来。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十分欣慰地向清廷奏报,“电报之制,始自泰西”,到现在已为“风气所趋,几遍天下”。㉜电报事业终于在中国生根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鄙视、拒绝认同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在进入近代后最终形成的一种顽疾。李鸿章办电报的首要意义在于,在继学习西方而举办军事工业后,又把学习活动引向西方的其他新型事业,引导人们重新审视曾经鄙视的西方文明,扩大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视野,深化了学习的内容。这就再一次冲击了人们长期抱定的“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将人们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且,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是争取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发展资本主义,也即是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李鸿章倡导向西方学习而办理电报,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侧面、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二,李鸿章开创的电报事业,对巩固国防,便利外交,加强各地联系,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报通信之快捷,使迅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战争状况、商业信息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改变了以往闭目塞听的状况,对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如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曾指出:当年他之所以能迅速处理好朝鲜事变,“得力于电报者为多”。㉝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义对电报在中法战争中的功用颇为得意:“适值法人起衅,沿海戒严。将帅人告军谋,朝廷发纵指示,皆得相机立断,无少隔阂。……中国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神速者。”㉞

第三,李鸿章办电报,还开创了以电报为龙头的中国近代电信事业。在李鸿章倡导、主持和推动、影响下,中国近代电报创建并发展起来。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全国电报网初具规模,“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遍及二十二省,并及朝鲜外藩,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洵称便捷”。㉟在电报业的带动下,电话等电信其他部门也相继建立,中国近代电信逐渐全面发展起来。

(原载 《邮电文史》总第34期  未完待续)

注释:

㉙《交通史·电政编》第五章,第1页

㉚(光绪元年九月初二日工科给事中陈彝片》,《洋务运动》(六),第330一331页

㉛郁秉坚:《电信纪念的意义》(二),《首届电信纪念日特辑》,第6页

㉜《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初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洋务运动》(六),第372页

㉝《光绪八年八月十六日署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折》,《洋务运动》(六),第338页

㉞ (光绪十一年八月十五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369页

㉟(光绪十厂年闰六月二十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六),第446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