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王诤传(连载五十四)
鲁之玉 于致田 张伯义 2019-07-19 《王诤传》
分享:
   


中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图片来源:网络)

第九章  开辟航天事业的日日夜夜

由周恩来亲自主持组织数百名科学技术专家讨论、制订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草案)》中,确定了57项重点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尖端技术学科。

走上航天事业岗位

1956年4月13日,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前身),聂荣臻元帅任主任,王诤、钱学森等被遴选为委员。随后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王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主任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和二分院院长,肩负起参与组织导弹研制、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

1959年2月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周维为二分院院长。王诤不再兼任二分院院长,而全力协助钱学森院长处理国防部五院的全局工作。王诤无论在抓中央所确定的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还是主持重大问题的决策、组织指导和解决研制导弹发射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都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干。

在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百事待举,但最重要的是确定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方针。研究制造导弹,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实行什么方针,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讨论中众说纷纭。王诤力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后经聂荣臻元帅指示,决定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后,最终以此确立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方针。

虽然总体方针已定,聂荣臻主任也指示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仿制苏援样弹爬楼梯,走向自行设计。”在仿制之初,仍有一些人提出“不走样地向苏联专家学习”等等,王诤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和聂总的指示,坚持把立足点放在国内,认为导弹是战略性武器,如果不立足国内,打起仗来将是致命的弱点。

但是,自力更生意味着工作更加艰难,意味着要做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在前进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间题,王诤都坚定地按照自力更生的方针,带领五院的同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使之得到圆满的解决。

在仿制过程中,苏联专家要求事事都按他们定的框框办。但在许多具体间题上,真的要“不走样地学习”,又是难以办到的。比如,图纸上注明翻砂用的沙子是苏联某条河流的,木材是西伯利亚的小白桦树,木螺钉要用英制的标准,皮革要用苏联某地的小牛皮等等,连试验用的酒精、液氧、过氧化氢都要用苏联的。有的苏联专家坚持苏联定的标准,如果我方没有,就要向苏联定货;不按苏联的要求办,出了问题是要承担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王诤坚持实事求是,坚决主张贯彻“立足国内”的方针,主张只要认定国内材料和标准能够代替的,就要采用国内的材料和标准。在他的协调与帮助下,解决了大量由国内材料代用的问题。但在试验用的燃料(液氧)间题上,王诤与苏联顾间意见不一致。当时苏联专家坚持用苏联生产的产品,而王诤则认为,液氧的运输很困难,我国自己生产的液氧已经过关,没有必要再由苏联进口。双方相持不下,官司一直打到聂荣臻那里。最后,由聂荣臻拍板,采纳了王诤的意见。试验的结果证明,王诤的意见是正确的。

由于我国航天事业坚持了“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日后苏联背信弃义、停止供货所造成的损害,同时大大促进了独立自主地研制新型导弹的工作。

八方求援 组织协作

1960年3月,王秉璋主持五院工作,王诤协助王秉璋负责生产、对外协作和物资器材工作。坚持自力更生、立足国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材料、元器件和试验设备、仪器的供应问题。聂荣臻对此非常关心,他说:“一家人过日子,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叫开门七件事。依我看,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大型设备,就是办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埋头苦干,下决心把我们自己的导弹和试验设备设计出来,用中国的材料制造出来”。王诤立即传达贯彻,并指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国外真正的先进技术是不会给我们的,是拿钱也买不到的。

当时,许多材料和元件,国内还不能生产,甚至连生产的条件也不具备,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对此,一方面向苏联定货,另一面在国内安排生产和研制。特别是在苏联撕毁协议、断绝供应后,只能立足国内自己研制。从1958年到1964年,五院提出试验的新型材料、元器件有8000多项,向科学院、高等院校、有关工业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提出了几百项科研课题。到1965年,这些材料、元件的95%以上已经过关,所需的试验与测试设备也已研制出来。在仿制苏联导弹过程中,五院同1400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定点的协作关系,形成了从科研到生产的协作网,适应了仿制工作的需要,使自行设计建筑在国内资源条件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

航天事业的协作关系来之不易。这主要由王诤分工负责,并在前进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比如,安排协作时,有时对方提出为之创造一定的条件,而又要再向另一家求援;有的单位接受任务后,往往要求提供技术资料,就要通过出国人员和我国驻苏使馆搜集;有的协作单位需要大型设备,就请国家计委专门安排制造提供,有时直接向国务院领导同志汇报,请主管副总理亲自出面召集会议解决。1960年10月7日,王诤主持召开专用非标准设备审议会,为安排生产,他请求李富春副总理签发了致有关省市委第一书记的函件,请他们安排非标准专用设备的加工。苏联撤走专家后,周恩来总理批准给五院一笔外汇,用以购置急需的器材。为使进口器材迅速落实,王诤亲自同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商定,由五院派得力干部到李强那里当秘书,专门负责同我国驻外机构或同外贸出国人员联系进口订购事宜。最有代表性的是抓“十大设备”。这是导弹研制中的“卡脖子”装备,若不能按时试制出来,导弹的研制工作就将受阻。这些设备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五院刚建摊子,自己没有力量试制,件件都要去求人,并且时限急,常常要打乱工厂自己原定的生产计划,“加塞”安排.为了保证导弹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王诤亲自登门到国家计委、各工业部门求援。由于王诤一向诚恳待人,十分尊重别人,与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具有诚挚的战斗友谊,所以各有关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大局出发,安排了指令性任务。对工厂的生产情况,王诤也十分关注。所以,尽管生产中遇到不少困难,工人出于对王诤的敬佩,都能发扬主人翁精神,鼓足干劲,加紧生产。真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王诤靠他的使命感和真诚态度,打动了协作单位,终于使如此困难的事项得到了顺利解决,并在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未完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