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网络强国奠基石|数字基建 引领时代
钟凌江 2021-08-24 人民邮电报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一字之变,我国网络发展开启崭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5G、光纤宽带、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成为建设网络强国最稳固的奠基石。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8%,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1.2亿户,所有地级市均已建成光纤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如今,网络已成为农民得心应手的“新农具”、山沟里孩子跨越数字鸿沟的“新桥梁”、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成为我们走出疫情阴霾的“新抓手”和解锁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新密码”。

在开启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为建设网络强国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移动网络建设

宽带建设

5G﹢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

5G智慧码头

云计算中心

4G同步

从4G到5G

移动通信从并跑到领跑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发放4G牌照,我国迎来全新的4G时代。

早在2005年,我国尚处于3G产业化阶段,全球就迎来4G标准的竞争热潮,我国在4G领域能否争得一席之地,面临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口。我国信息通信业“政产学研用”开启大兵团作战模式,敏锐抓住换挡超车的历史机遇,克服技术、产业、组网、测试、组织机制等诸多挑战,合力攻坚,突破重大核心技术,提出并主导TDLTE国际标准,一年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群体突破。到2020年年底,我国移动基站约931万个,数量全球第一,其中4G基站达575万个,约占全球总量的2/3。

从边缘到主流,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先,TD-LTE创新带领我国移动通信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 LTE)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我国通信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登上科技创新高峰。

在4G发牌的同一年,即2013年,基于5G广阔的前景,我国率先启动5G研发,成立IMT-2020推进组。此后,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率先提出了5G概念、技术路线,完成5G的愿景与需求研究,并发布了5G无线和网络技术架构等白皮书;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在全球第一个发布5G系统在中频段的频率使用规划。我国依托TD-LTE创新的坚实基础,5G技术研发试验迅速取得重要进展,开始领跑全球,完成了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壮举。

5G正式商用之前,我国已经重点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5G标准,基本完成5G芯片及终端、系统设备研发,推动5G支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融合创新发展,为正式商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同年10月31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公布5G套餐,拉开了5G商用的帷幕。仅仅一年之后,我国5G基站建设已领跑全球、用户数量和终端连接数破亿、落地应用领域广泛。无论是蔚蓝壮阔的海疆南沙,还是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抑或是数百米之深的矿井,一张规模庞大、质量领先的5G网络正在祖国大地织就。截至2021年5月,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81.9万个,占全球总数的70%以上,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初步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5G移动网络。目前,5G终端连接数超过了3.1亿,占全球比例超过了8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携手进行的5G共建共享在全球尚属首例,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各方攻坚克难,截至今年4月底,已开通5G共建共享基站近40万个,节约投资超700亿元。

商用两年来,5G网络的快速规模化不仅带来了信息通信产业链的群体性突破,其赋能千行百业、为数字经济稳健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的效应也愈加凸显。5G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孵化了一大批新兴应用,推动着新商业模式的产生,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领域展现出无可比拟的能力。特别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G的技术优势与业务特长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集中体现,基于5G的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丰富应用,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

目前,我国5G发展继续向实现建设好、应用好、发展好5G良好生态努力。一是在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在5G网络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由规模建设、广泛覆盖向按需建设、深度覆盖推进,紧贴不同场景需求,打造高质量的5G网络。二是深化融合应用,推动各行业技术创新。三是扩大开放合作,营造更安全、开放、互信的发展环境。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在有序推进5G网络建设的同时,我国正加紧制定周密计划,加快6G布局。2021年6月6日,我国IMT-2030(6G)推进组正式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展望了三大业务发展趋势和八大业务应用场景,还全面梳理分析了面向6G的十大候选关键技术。

从独挑大梁到双千兆协同

宽带网络实现跨越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宽带网络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发布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等重大政策,为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光纤网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络性能、计算能力、平台建设、融合应用迈上新台阶,为带动技术进步、繁荣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光纤网络已经实现城乡全面覆盖,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以及全球规模最大的超高速100Gbit/s、200Gbit/s光纤骨干网络,光纤宽带用户占比从2015年年底的56%提升至现在的94%,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1.2亿户。全国所有地级市均已建成光纤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城市固定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超过100Mbps,部分发达城市已实现千兆接入能力普及,农村固定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2Mbps,行政村通光纤宽带比例超过99%,大型企事业单位接入宽带普遍超过1000Mbps。

在光纤网络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国光纤研发、生产等领域也突飞猛进。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国,光棒自给率超过9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国,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打造了长飞、亨通、烽火、富通、中天等一批全球知名的光纤光缆制造企业。

在网络能力和用户规模不断提升壮大的同时,我国宽带资费水平大幅降低,惠企利民取得实效。近五年来,企业宽带和专线单位带宽平均资费降幅超过70%,各项降费举措年均惠及用户逾10亿人次,累计让利超过7000亿元。在此基础上,宽带创新应用加快发展,融合赋能成效显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车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远程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迅速兴起,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加速普及,各种各样的网络技术及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焕发蓬勃生机。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千兆光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工信部于今年3月出台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进我国5G和千兆光网的协同发展。

根据计划,我国将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到2021年年底,实现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两亿户家庭的能力,千兆宽带用户突破1000万户;5G网络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区域、部分重点乡镇覆盖,新增5G基站超过60万个;建成20个以上千兆城市。到2023年年底,实现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10G 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10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3000万户;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覆盖;实现“双百”目标:建成100个千兆城市,打造100个千兆行业虚拟专网标杆工程。随着“双千兆”网络的广泛应用,高速便捷、万物互联的宽带网络和由此催生的新业务、新应用,将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从小试牛刀到走实向深

工业互联网为“两个强国”加码

从试点示范解决方案与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到目前逐步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我国正在加速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平台产业创新持续活跃,平台应用深度与广度逐步拓展,基于平台的制造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平台数量已经超过70家,连接设备超过4000万台(套),工业APP总数超过35万个,平台解决方案在区域、行业、企业纷纷落地,形成以平台为核心,以解决方案、创新推广中心、产业基金、实训基地为支撑的“平台﹢”生态体系。据测算,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2019年达3.41万亿元,2020年达3.78万亿元,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动力。

近年来,我国5G网络快速发展,“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产业热情最高、创新最活跃的5G应用领域,也是路径探索深入、效果显著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方向之一。为高质量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有力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2019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在“政产学研用”各环节的共同努力下,我国“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应用范围向生产制造核心环节持续延伸,叠加倍增效应和巨大应用潜力不断释放。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展“5G﹢工业互联网”探索,在建项目超1500个,覆盖20余个国民经济重点行业。

工信部2021年5月31日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十个典型应用场景和五个重点行业实践》显示,当前5G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故障运维、物流运输、安全管理等工业环节的结合,已经形成了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体现了数字化研发、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精益化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六大模式。这些典型应用场景在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钢铁行业、采矿行业、电力行业五大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具备较强的复制推广和应用示范价值。

内外兼修,方得大成。除了借力5G,工业互联网内部在通用芯片、智能传感、工业云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产业供给能力。而在工业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则形成了以国家工控安全在线监测平台为中心,涵盖省级重要节点的监测网络,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能力与应急处置水平加速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内外兼修”下持续提升。

从星星之火到全国一体化

数据中心底座不断夯实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进度加快,特别是5G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全社会数据总量呈爆发式增长,数据资源存储、计算和应用需求大幅提升。数据中心的发展迎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数据中心,被喻为新基建“底座”,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众多政策引导与支持。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指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2020年1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加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形成“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体系。工信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频频出台有力推动数据中心发展的产业政策:2017年8月,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通知》,首次将数据中心纳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的范畴,并提出本年度优先支持;2019年、2021年,滚动组织第二批、第三批数据中心类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与此同时,从2017年开始每年滚动发布《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引导各区域数据中心供需对接、提升应用水平。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数据中心相关政策,促进数据中心产业发展。

“央地协同推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400万架。数据中心供给结构逐步优化,新建数据中心,尤其是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中西部以及一线城市周边转移。产业绿色发展稳中向好,PUE持续降低。数据中心总体利用率稳步提升,数据中心网络互联质量不断提升,互通效率不断提升。

然而,面对年均增速超过30%的巨大数据量,我国数据中心发展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如何实现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供需平衡、绿色集约和互联互通?如何更好地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应用,实现数据中心绿色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地区部署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国家算力网络体系。同时,加强云算力服务、数据流通、数据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VR/AR、超高清视频、车联网、智慧电力、智能安防等实时性要求高、数据量大的业务潜力必将得到更大的释放,从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原载《人民邮电》报2021年6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