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中国通信事业|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武锁宁 2021-06-07 人民邮电报
分享:
   

旧中国电信网络支离破碎,电信设备研制能力也是一张白纸。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通信战线的员工发扬红色通信艰苦奋斗、服务大局、执着创新的光荣传统,坚韧不拔、筚路蓝缕,克服重重困难,在山高路险、地域辽阔的九州大地上留下了一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图。

迅速创建干线国网

旧中国的通信业支离破碎、极端落后。新中国成立前夕,仅有的一些电信设施大都集中在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少数城市,除华东、中南、东北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干线电信设施,边远地区的省会城市大多仅能靠无线电报联系。全国有市内电话的城市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大多是人工“摇把子”。全国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城连无线电报业务也不通。这些稀疏而薄弱的通信设施,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更加残缺不全。

为了适应全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急需,1950年1月邮电部召开首次全国电信会议,3月又召开全国长途干线工作会议。两次会议确定了1950年全国电信建设目标:一是建设北京通信中心,并建成通往沈阳、上海、汉口、广州、重庆、西安六个中心的电信干线;二是开通七大区中心间的直达电路;三是建设北京至莫斯科间的中苏国际长途线路;四是建设北京国际电台,适应国际通信和对外广播的需要;五是加快修复首都市内电话;六是恢复并加强江岸、海岸电台。由此拉开了新中国第一代通信干线网络艰苦创业的大幕。

——八个月建成第一代架空干线国网。

1950年3月6日,邮电部下达了全国长途明线建设工程计划,并迅速组成了7个国内工程总队和东北国际工程总队。

邮电部一声令下,8个工程总队发扬红色通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光荣传统,迅速组建了有32个工程队、1500多名线务施工人员和3000多名民工的建设队伍,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新中国通信建设的第一场会战。各工程队克服困难,以一个队一天立杆2公里、架线5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工程建设,日工程进度超过了国民党时期的一倍。

长线工程的野外施工受地形、地质及气候影响很大。1950年雨水多,京沪、京汉、京沈、津浦沿线不少地段河水泛滥,施工人员为了保证工期,克服困难,站在水中打洞立杆。西部地区杂石路面多,挖埋杆难度很大,仅陕西双石铺到南郑100公里左右的路段,施工人员就打了900多个石洞。

经过几个月的连续奋战,北京至各大区中心、各大区中心至大部分省会及重要城市的架空明线陆续建成,北京至各大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有线载波电话和全国有线电报网开通。全国电报业务由原来80%靠无线电路传递,变成了80%通过有线电路安全传递。

东北国际干线全长2400公里。夏季,洼地、草甸子、烂泥塘成片相连,车马难行,运输木杆、器材都靠工程人员蹚着水肩扛。冬季,施工人员又得冒着刺骨寒风,在零下几十摄氏度中,在一米多深的冻土层打洞埋杆。

经过连续奋战,1950年12月12日,我国建成了通往莫斯科的国际有线载波电路,北京至莫斯科长达12000公里的有线报话电路开通。

——建起以北京为中心的国际短波无线网。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对外宣传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北京为国际无线电通信枢纽的工程也迅速展开。

1950年1月,全国电信会议决定,兴建包括大兴中央发讯台和黄村收讯台的北京国际无线电台。这项工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大兴台安装发讯机30多部,最大单机输出功率为60千瓦;黄村台安装多重分集式收讯机20多部。除房屋建筑与室外高压电信系统由相关专业单位承办外,收发报机和电力设备的设计安装及调测工作等,都由邮电部从全国各大电台抽调的无线电专业骨干技术力量组成的国际电台工程处承担。

北京国际电台建成后,将上海国际电台的一些业务转移过来,撤销了南京国际电台,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国际无线电通信枢纽。

坚韧不拔 执着前行

1959年3月15日,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主席,贺龙、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参观电报大楼。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北京邮电学院游行方队经过电报大楼。

科研人员在调测960路微波设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保证国防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大局,国家给邮电公众通信网的基建投资一直较低,一年仅有一亿元左右,不到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1%。然而,邮电科研、制造和工程建设部门,发扬红色通信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国外技术封锁和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执着努力,取得了以微波和中同轴电缆大通路为代表的第二代干线建设的突破。

科研院所应运而生

新中国的电信研究本来起步不晚,渡江战役后,在接管国民党通信机构的过程中,军委电信总局领导就诚恳邀请了滞留在上海等地的一批旧交通部电政司的技术骨干和回国不久的学者,到京组成了邮电部第一个电信科学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支援国防科研,这支宝贵的科研力量整编制划给了国防系统。这批专家后来在我国航天、导弹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电信科学研究所划给国防科研战线后,原本薄弱的邮电科研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1956年2月18日,范式人和钟夫翔一起向正为筹备党的“八大”调研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汇报了全国邮电部门的基本情况和15年远景发展规划。当汇报到“在全国18.33万名邮电职工中,工程师只有332名、技术员只有3025名,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只有10人”时,刘少奇当即指出,邮电部门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部门,特别是电信方面,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这就需要加强科学研究。

部党组立即传达学习刘少奇同志的谈话精神,并积极研究落实。经国务院批准,1957年4月,以卢宗澄任院长,周华生、宋普为副院长的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下设载波、微波、市话、电报、电路、理化、元器件、网络体系和邮电经济、科技情报研究室,以及仪表、设计和实验工厂等部门。在此前后,上海、西安、成都的一批研究所也组建起来。邮电科研战线二度崛起,并陆续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设计院、研究院和通信施工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以我国专家为主设计的第一个综合通信枢纽——北京电报大楼1958年10月建成投产。

今天仍屹立在北京长安街的这座雄伟设施,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通信枢纽。楼顶钟楼每天准时发出的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和钟声,已经成为新中国标志性的声音。

研制配合双获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五年建设,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20世纪50年代末,党和国家也出现了一些背离实事求是精神、凭主观愿望办事的严重失误。在这种背景下,一心想把通信发展搞得更快一些的邮电部领导层,试图得到地方对通信更多的投资和支持,向中央提出下放通信企业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准后,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就通过电话会议和文件,草率地把各地通信企业匆忙下放。

这次下放违背了通信生产全程全网的运作规律,不仅没有获得各地对通信的更多支持,还使大量通信干部被调出去“大炼钢铁”“大办工业”,一度造成了全行业的严重亏损。

发现问题后,邮电部在1961年5月及时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调整企业隶属关系的请示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复,中央同意邮电体制上收,“对各地邮电企业实行以邮电部为主的双重领导”。

新的管理体制从1962年1月1日起实行。邮电系统内实行部、省、县三级管理。邮电部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进行持续“纠偏”:在运营方面,实行机构紧缩、加强管理;在设备生产方面,“关、停、并、转”了200多家不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保留了19家骨干企业,列为部属工厂,由新组建的工业局统一管理,形成了邮电工业体系;在基本建设方面,缩短基建战线,削减基建投资,集中资金用于重点工程和花钱不多、需时不长的收尾项目。

经过积极的调整整顿,到1964年,全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经过科研、制造、设计、施工企业的通力合作,在通信技术方面取得了60路微波和60路电缆载波方面的突破,为大通路干线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锻炼了队伍。

二代干线自主推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了。“文革”初期,邮电通信业的生产秩序遭到破坏,邮电部也在1969年被撤销。多亏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邮电秩序得以维持,通信行业在曲折中发展。

1969年年初,我国发生一次严重的冰凌灾害,大批通信电杆倒伏,通信网络受到大面积破坏,全国通信网瘫痪好几天。1月28日晚,一份电信总局上报的《关于因冻雨中断有线通信,拟开放无线通信的请示报告》送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于29日凌晨3时批示同意,并于当天下午在中南海同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计委主任余秋里一起听取关于冰凌情况的汇报。周总理了解到明线抗灾能力弱,而现有网络主要是明线的情况后说:“这种现象是严重的落后。”“最重要的是改变落后面貌。”“你们回去做个改变面貌的建设计划。”

2月7日,电信总局的计划上报后,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又指示:“要加快干线电缆和微波的建设,从1969年就开始。”3月,国家计委下达了研制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和960路微波设备的计划。3月3日,电信总局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通信建设五年规划的报告》。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上批示:“五年内用电缆和微波连通二十九个省市。”从此,电信科研、工业和基本建设战线开始组织开展通信大通路科研建设工程“大会战”。

1974年11月,北京-天津间126公里的1800路4管中同轴电缆通信系统试验段通过国家科技鉴定。960路微波接力设备的研制也于1973年取得突破,1977年通过国家鉴定。

1973年初,邮电部恢复。同年9月,北京-上海-杭州的1800路4管中同轴电缆载波工程开工建设。北京-上海-杭州、兰州-银川、武汉-南昌-福州、石家庄-济南、广州-南宁的960路微波线路工程建设也逐步展开。很快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23个省、区、市的微波通信网。

在周恩来总理的具体指导下,我国通信部门利用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的机遇,开始了卫星通信技术的探索,随着北京、上海两座地面卫星地球站的建成,我国通过太平洋、印度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与美、澳、欧、亚、非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卫星直达电路,具备了可传送60路电话和一路彩色电视的能力。1973年,我国又利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机遇,与日方签订了建设中日海底电缆的协议。1976年10月25日,中日海底通信电缆建成投产。

服务中心支援重点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通信网的发展重点和主体有所调整:一是把长途网的建设重点调整为由军队主导、以服务国防和党政机关为主;二是随着156项重点工程的大规模启动,工矿通信成为地方通信需求的重点。邮电部发扬当年红色通信“胸怀全局、服务中心”的光荣传统,在积极推进各地市话发展的同时,配合国防通信、支援国家重点工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陈兵我国台湾海峡,为了随时应付帝国主义可能对我国的侵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三局升格为中央军委通信部。不久,又决定由军队负责建设管理以军用为主、兼顾党政机关的有线干线网,与其配套的短波无线电收发讯台也随之建设。

为了国防大局,邮电部门首先积极配合军队通信系统,在刚刚建成的全国第一代架空干线杆路上,迅速加挂了军委到各地通信指挥部门的专用有线电路。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组建的8个干线建设总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精简了长途施工力量,两个国际干线建设总队的人员划转到各省份,工作重点转向干线杆路的整治和维护工作。其他几个工程总队的人员一部分转到市话、载波、电缆施工专业,另一部分转向承接包括国防系统在内的外部委托工程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矿企业弱电设备安装工程。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军委决定以通信兵部为主,联合邮电部共同建设沿川藏公路的架空干线网。邮电通建系统派出3个工程总队参加工程施工,他们又像战争年代一样,和通信兵混合编队,共同生活、共同施工。生活中,邮电工程队也按照部队一样,在军号声中起床,吹着哨子列队出发;施工中,和战士们一样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开展政治工作。邮电工程队的表现受到通信兵部领导的赞扬,先后有20多人荣立三等功。军民携手奋战一个冬春,建成了1958.2杆公里的川藏干线,第一次把有线电路修到了拉萨。

中讯邮电部设计院的前身是邮电部成立最早的直属单位——邮电部设计院。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该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代干线网络的技术工作。后来担任该院院长的侯德原院士发明的“88”交叉式防干扰技术,在我国第一代干线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初期,为了满足国家重点发展的大型工矿企业对包括电话、广播、控制系统在内的弱电建设的紧迫需求,1954年,邮电部设计院增设了十多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工矿弱电设计室,侯德原副局长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到鞍钢调研摸索。1955年,设计院开始大量承担包括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大型企业的弱电通信设计项目。1956年,弱电通信设计任务又在195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倍多,工矿设计室人员由成立时的十几人增加到100多人,成为全院最大的业务部门,承担了机械、冶金、化学、纺织、石油、航运、海运等部门的设计项目。

曾担任过设计院工矿处线路专业组组长、后来成为全国基建战线设计大师的徐松茂,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风华正茂。为了攻克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的工矿弱电专网的技术难题,他对技术的钻研达到了痴迷状态,晚上为了不影响同宿舍人员休息,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图纸,在食堂就餐时,竟然不知不觉地把筷子伸到了旁人的菜盘里……离开鞍钢的时候,本来视力1.5的他戴上了近视眼镜。

为了规范推广工矿弱电系统的设计技术,邮电部设计院的专家们还翻译并编制了工矿企业弱电设计资料141种、各种定型设计标准图纸20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后来邮电部设计院还配合冶金部等机构一起,编制了弱电通信技术设计技术规范、标准及手册,供工矿建设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成就了一段20世纪50年代“两化融合”的佳话。

原载《人民邮电》报2021年5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