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种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English
营业厅
网上营业厅 掌上营业厅
返回顶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中国通信事业| 人民邮电 行业宗旨
武锁宁、张佳丽、张鸣 2021-06-01 人民邮电报
分享:
   

“人民邮电”不仅是毛主席给《人民邮电》报题写的报头,更是毛主席为全国通信行业指明的宗旨和方向。

主席题词 寄予厚望


1948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不仅是解放全中国的动员会,也是一次全国政权建设的筹备会。

毛主席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指出:“我们已经在华北四千四百万人口的区域建立了统一的党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人民政府,并决定由这个政府将华北、华东(有四千三百万人口)和西北(有七百万人口)三区的经济财政、贸易、金融、交通和军事工业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统一起来,以利支援前线,并且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将东北和中原两区的上述工作也统一起来。”显然,这次会议赋予了率先组建的华北人民政府为筹建全国政府打基础的使命。

在此之前,华北邮政工作已经提前实行了整合。194712月到19481月,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有各大解放区政府、邮政总局负责人和军邮代表参加的华北交通会议,提出了在即将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里建立统一的邮电管理机构的意见。华北局财经委员会主任、华北人民政府筹备负责人董必武两次出席会议并作会议总结。

不久后印发的《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第七条提出:“华北人民政府设立秘书厅、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工商部、农业部、司法部、劳动局、财经委员会、水利委员会、法院、监察院、银行、邮电总局等政府工作机构。”

19481210日,此前已成立的华北邮政总局更名为华北邮电总局。

恰在此时,《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版《新华日报》合并,并明确该报是中共中央的代机关报,毛主席为报纸题写报头——“人民日报”。

华北邮电总局看到后,决定在原来晋察冀邮政交通系统主办的《邮讯》小报的基础上,创办一张“华北邮电总局机关报”,并拟模仿《人民日报》,取名“人民邮电”。

于是,《邮讯》编辑部的孙志平编辑,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执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一张打好“米字格”的白纸,通过当时专门服务中共中央机关的石家庄山河邮局局长,把信交给了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红色通信战线老领导曾三同志,请他转呈主席。过了几天,孙志平他们刚刚躲过国民党飞机的轰炸回到办公室,华北邮电总局局长苏幼农高兴地走来,将毛主席的题字交给了他。里边还有曾三同志写的字条:“毛主席让告知你们,现在有照相制版技术了,所以没有用送来的米字格纸。写了三个,你们选用。”

正在指挥三大战役的毛主席,对一张行业报的诉求如此重视,一连写了三个,还在最后一个的右上角画了个小圈。由此可见,毛主席对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厚望。

1949年初,中央决定全国“邮政、电信分别接管”,华北邮政总局的名称又变回华北邮政总局,《人民邮电》报因此没能及时出版。但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在解放区广泛传开,成为建设新中国通信事业的指导。

华北邮政总局牵头设计的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1949108日发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邮票(纪1),即以“中国人民邮政”名义向全国发行。1950125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信工作会议也取名“全国人民电信会议”。这个会名突出了会议的性质,也体现了“人民电信服务人民”的行业宗旨。朱学范部长在会议报告中指出,要“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办好人民的电信事业”。由此,这个题词所承载的“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内涵成了通信行业的指导思想和行业宗旨。

此后,“人民邮电”就成了各级邮电机构共同的名号和标志。直到如今,这个题词还高高悬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门头上。有的单位还把毛主席题写的“人民邮电”和“为人民服务”悬挂在一起,用以体现“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

发扬精神 争创先进


郭秀云精心保存着当年获得的奖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肩负“党的眼睛和耳朵”使命的通信事业亟待发展壮大。为了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011月初,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此后,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先进经验,提高通信质量”成为邮电部门的工作重心。邮电部和邮电工会全委会大力树立和表彰先进人物。在这样的氛围下,在“人民邮电为人民”的行业宗旨指导下,邮电通信行业员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在增强综合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供邮电业务和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生产捷报不断从各地传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频频涌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通信联系日益增多,如何缩短长话处理时限、提高线路利用率成为邮电部领导关注的一个问题。1952年,在天津长途电信台,一个名叫郭秀云的21岁姑娘创造了一项全国第一!她接通每个电话的平均处理时间是58.8秒,比一般话务员快150秒,为当时全国最高纪录。

邮电部领导立即组成专家工作组,到天津总结她的操作经验。郭秀云操作法的核心就是“交叉动作”。简单来说,就是在接进一条线的同时,还要做其他线路的通话记录、结算通话时间等工作,一心多用、争分夺秒,在相同的时间内争取更多次接通线路,最大限度地提高线路利用率,让更多的用户更快地完成长途通话。

郭秀云当时主接上海长途电信台,天津的接过去,或上海的接过来。为了提高工作量和线路使用效率,她特别注意和对方话务员的交流与配合。除此之外,她还苦练上海方言,练习用最简练、最明确的语言与用户沟通,提高接通效率。

195210月,邮电部在北京召开推广“郭秀云操作法”会议,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推广学习,使全国的长话接通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此后,邮电部又对“郭秀云操作法”进行总结提高,整理成为《长途话务值机操作法》,在全国贯彻执行。

学习“郭秀云工作法”的热潮在“三尺机台”上迅速掀起。一个名叫田丽娟的年轻话务员脱颖而出,她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郭秀云操作法”,不断革新操作技术,创造了一套长途电话值机操作经验,成为全国长途话务员的一面旗帜。

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是当时工会领导生产的基本方法。于是,一批像郭秀云、田丽娟一样在岗位上勤思考、肯钻研的先进工作标兵,成为全国邮电部门的“明星”、通信员工学习的楷模。

1954年,许兴柱也成了邮电通信行业的知名人物。他工作认真、负责,用心创造出一套维护长途线路的工作法。

许兴柱是东北绥中邮电局的一名线务员。当时,为了保证主要干线的畅通,长途明线线路维护工作实行包线制,需要线务员驻扎在线务段。想到一望无际的草塘、二十多米高的飞线杆、狂风骤雨的夜晚,许兴柱没有被即将面临的困难吓倒,主动表态:“我愿到段上去。”

在驻段初期,许兴柱常常顶风冒雨处理一些突发的线路故障,这样的日子多了,他心里开始琢磨:“怎样才能使线路不出故障?”受到老乡耕田的启发,他终于想通,天天到线路上去检修,线路就不会在坏天气里突发毛病了。在之后两个半月的时间里,他把544根电杆逐一检修了一遍。果然,之后将近半年时间,线路几乎没有出现过大问题。

第二年春天,许兴柱又发现了新的情况。原来过了一个冬天,电线就有的长、有的短,刮风时常常绞在一起。这样,他又渐渐琢磨出来,光是逐杆检修还不够,还需要按季节隔一段时间逐杆检修。

就这样,每当在工作中碰上新问题,许兴柱就琢磨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杆杆上检修、季节性检修、特殊巡回……后来成立了包线组,他还和组员一起研究出一套工作制度,耐心帮助其他同志,发挥包线组的集体力量。

194912月至19526月,许兴柱维护的长途线路没有发生过障碍,保证了电报、电话的畅通,为国家节省了大修费用。他曾几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531月又被提升为锦州长途中心站副站长。1954年,中央邮电部和全国邮电工会召开会议,推广了许兴柱的长途线路维护工作法。

长途线路维护工作是邮电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线路维护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一大批长途线路维护人员为保通信不怕艰苦、以苦为荣,在长期坚守岗位的苦干中凝聚形成的奋斗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通信人。其中,新疆哈密长途电信线务站的“苦水精神”闻名全国邮电系统,成为通信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苦水,是哈密长途电信线务站维护线路段上一个巡房的名字。这里是全站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无树无草无人烟,只有孤零零的一个线路巡房。巡房门前唯一的一口井,水又苦又涩,人喝了会拉肚子。

吴朝智是第一个到苦水驻段的线务员。那时新疆刚刚解放,国民党残匪仍在四处骚扰,抢杀掳掠,破坏线路。吴朝智经常带着干粮,吃在戈壁,睡在电杆旁,和伙伴们一起昼夜维护线路。

青年线务员邢世华一天在查修线路时不幸被残匪掳去,匪徒想从他嘴里获得解放军的活动情况。但邢世华立场坚定,英勇不屈,直到就义时,始终没有吐露一字一句的军事机密。

不久,青年线务员唐自廉来到苦水驻段,成了吴朝智的徒弟。1952年冬季的一天,狂风卷着暴雪,气温下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天山风口的七角井附近线路突发故障,唐自廉和一位师傅出去抢修。唐自廉爬上电杆,刀子一样的寒风刺割着他的双手,不一会儿,他的手指就冻得不听使唤了。“党的通信联络被阻断,一分一秒也不能耽误。”他咬牙忍耐,坚持把线路接好。完成任务到医院后,他双手的皮肉组织已经全部冻坏,十个指甲全部脱落。面对失去双手的危险,唐自廉却坚强地说:“手冻掉了不要紧,还有脚,照样干革命!”

就这样,人们把这种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保通信、全心为革命的精神概括为“苦水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新疆哈密长途电信线务站全站传扬,更是传遍了整个邮电通信行业。196638日,在第十六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上,“艰苦奋斗学苦水”的号角在全国邮电职工中吹响。

郭秀云、田丽娟、许兴柱、苦水巡房线务员……这一时期,这些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代表着千千万万通信员工的工作面貌和奋斗精神。“宁可自己费脑筋,不让用户伤脑筋”,下苦功熟记常用电话号码、被称作“活电话簿”的服务台先进生产者宋慧琴;在接待用户时提出“三不烦”保证、被树立为营业员的一面旗帜的覃本秀;服务好、质量高、消耗少,十五年如一日培养出一支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熟练业务技术的职工队伍,成为通信战线上的一面红旗的北京市话三九局……在长话、护线、服务等各个岗位上,这些先进代表践行着“人民邮电为人民”的精神。

“人民邮电”四个字指明了新中国通信事业的方向和宗旨,也给通信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新中国通信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

原载《人民邮电》报20215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