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6日开幕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视频致辞中提出“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数字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建设原则。
发展数字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破局,基础设施建设显然就是最关键的抓手。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承载底座,当前这些数字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5G网络、千兆光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各项数字服务运行的“高速公路”,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就是要让数字经济的“高速公路”先行一步,让“路等车”,而不是让“车等路”。
首先,从建网节奏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可以为应用创新繁荣提供高质量支撑。
优质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服务商业成功的关键,从网络和应用的关系来看,网络建设适度超前是公共基础设施的普遍特点。例如,结合移动通信领域2G、3G、4G的技术发展规律看,都达到了加快应用创新的目的,如今到了5G时代更不例外。5G是数字经济的推动力和基础设施,适度的超前建设才能给应用的快速发展打下更好基础。
我国5G商用以来,已开通建设了99.3万个5G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95%以上的县区、35%的乡镇,5G手机终端连接数超过3.92亿,占全球80%以上。从用户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数为2.51亿,渗透率达26.5%;中国电信的5G套餐用户数为1.31亿,渗透率达36.2%;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数为1.13亿,渗透率达37%。
正是得益于5G的适度超前建设与发展,一年多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远程诊疗、在线办公、远程教育以及无人驾驶等大量基于5G的应用诞生和普及,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5G网络建设处于规模部署阶段,按照14亿人口估算,2023年末,5G基站数量要达到250万个以上。因此,未来2~3年,我国5G网络建设仍将呈现持续推进态势。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匹配5G应用的发展路径和节奏,更好地释放5G创新的活力。
其次,全程全网的高质量基础设施覆盖可更好地把握千行百业数字化战略机遇。
伴随产业数字化、网络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圈的深化发展,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已经成为千行百业的刚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驱动力。
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正深入推进。来自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已达到31.7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未来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可以说,中国产业数字化的风口已经到来,此时加快推进全程全网的高质量数字基础设施覆盖可谓恰逢其时。
例如,在千兆光网建设方面,工信部在今年3月印发的《“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 2023年)》中明确提出了引导100G及以上超高速光传输系统向城域网的下沉;4月中国信通院进一步提出建议,定义OTN网络评价指标为“OTN光节点密度(站/万人)”;5月17日,广西的“双千兆”行动计划中则明确提出了2023年广西OTN光节点密度达到0.83站/万人的目标……围绕OTN下沉的产业政策共识已初步达成。基于OTN全光底座,可以支撑运营商更好地构建面向产业数字化的差异化服务能力,以东数西算、云光一体、数字家庭构建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把握千行百业数字化的战略机遇。
最后,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激发产业活力,让技术领先优势升级为产业胜势。
基础设施是生态构建和发展的土壤,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指明产业发展方向、坚定产业信心的关键。坚持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是筑巢引凤,可以更好地激发产业活力;同时在全球形成示范效应,为未来我国的领先技术更好地服务更多市场起个好头,让技术领先优势真正升级为产业胜势。
在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即便出现阶段性的使用场景不足也是正常现象,不足以动摇我们的决心,毕竟新一轮数字经济浪潮已经是全球大势所趋,数字服务的千军万马正在向着“高速公路”的入口奔涌而来,这时候稍晚一步就会错失良机。提前一步建好5G、千兆光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服务的基础设施,创业者、企业家、风险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庞大的数字服务市场需求就会引导数字经济的梦想成为现实。